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碧水清流歌未央|廣西河湖長制繪就人水和諧幸福畫卷 |
2025年09月11日 10:15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周映 通訊員 黃建義/文 編輯:曹麗媛 |
有一種美叫廣西。視頻剪輯:記者 周映 初秋的融水香粉河,陽光像溫柔的齒梳,透過澄澈的碧水,輕輕梳理水底的水草,光斑在卵石上跳躍成細碎的星子,河面竹影倒映,游人在水潭邊嬉戲,笑聲隨流水飄向遠方…… “這是我們的母親河,越來越美了!”“清清亮亮的香粉河,又回來了。”——這條曾因生活污水直排、沿河養鴨而失色的河流,如今不僅入選廣西首批美麗幸福河湖,2024年更被認定為自治區水利風景區,成為苗鄉的“生態名片”。 碧水之變,照見廣西江河之治。變化的,又何止香粉河。 如今,從大山深處迤邐而來的郁江、柳江、桂江,到滾滾奔涌東去的西江,從承載鄉愁的家鄉河湖,到山間田疇的無名溪流,八桂大地上每一條河流的蝶變,都藏著“河長帶頭、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答案。 全國最美家鄉河——廣西宜州下枧河。自治區水利廳供圖 香粉河:苗鄉秘境里的生態蝶變 9月,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香粉河如碧色綢帶從元寶山南麓流出,穿過7個苗族村寨,匯入融江支流貝江。32.5公里河道上,10多個天然水潭像翡翠散落其間,河底卵石斑斕,兩岸竹海翻涌。 在香粉鄉雨卜村,自治區級苗族服飾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梁小哲的“隔花吟草苗族服飾”閣樓,就守在香粉河畔。閣樓里,繡娘們飛針走線,絲線在布料上繡出苗族的圖騰,而染布用的水,正是從香粉河里取來的,“清澈的水能染出最正的顏色,就像苗繡的美,容不得半點雜質”,梁小哲的眼神落在河面上,滿是感激。 2018年廣西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后,融水苗族自治縣為香粉河配備縣、鄉、村三級河長,定期巡河整治“四亂”。曾經渾濁的河水漸清,岸邊民宿增多。梁小哲2019年返鄉成立服飾有限公司,延續非遺技藝,帶動村民增收,還將研學團隊請進閣樓:“每年都有學子來學苗繡,這里是免費的課堂,也是苗族文化的窗口。” 游客在香粉河源頭戲水。記者 周 映 攝 村民潘建鋒的生活也迎來“逆襲”。2005年他在河邊擺燒烤攤,“一天賺不了幾十塊”;如今推出“100元全套露營服務”——游客白天在天然水潭游泳、在竹海間野餐,晚上圍著燒烤爐聊天看星星,夜深了就住進河邊的“小潘木屋”。“旅游旺季,一天接待30多桌客人,忙不過來就請村里的脫貧戶幫忙,一年收入三四十萬元,今年預計達50萬元。”潘建鋒笑著指了指岸邊的帳篷,“這好日子,都是這條清水河給的。” 這份“清水帶來的幸福”,源于融水苗族自治縣對香粉河的系統治理:投資135.36萬元建成雨卜村、香粉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讓污水不再直排河道;投入766.96萬元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1313公頃,讓兩岸的山更綠、水更清;創新“河長+警長+檢察長”聯動機制,設置1107名村級水域巡查員、保潔員,讓護河力量扎根在最基層,2025年以來,共計巡河206人次。 香粉河玻璃水。融水苗族自治縣水利局 供圖 如今的香粉河,不僅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融江、貝江國控斷面水質更連續5年穩居全國第一;流域全年接待游客約6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2000萬元,年內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總額達114.75萬元。 “以前河邊垃圾遍地,現在水清岸綠,連鳥兒都多了。”香粉鄉黨委書記、三級河長吳凱華蹲在河邊,掬起一捧清水洗了把臉,“這是各級河長和村民們一起護出來的,得好好守住。” 澄碧河:革命老區的綠色答卷 “按照我們平時的水質檢測,只要超過1米以上,就說明水質符合優良標準。現在澄碧湖水源地的可見度已經達到2.8米,溶解氧是7.01、7.13、7.22,ph值是8.41。”站在澄碧河的監測船上,百色市右江區永樂鎮鎮長、河長李星黨向記者展示水質檢測設備的顯示屏。剛從水中撈起的透明取樣盒中,水質清澈透明,基本沒有雜質,湊近聞時,也沒有異味——澄碧河水庫水質終于從常年在三四類水中徘徊,蛻變成能滿足人畜直飲的一類水。 澄碧河風光。自治區水利廳 供圖 澄碧河被稱為百色革命老區人民的母親河,也是百色市重要的飲用水取水點。曾幾何時,澄碧河因外來船舶油污、村民在消落區種植、生活垃圾入河而陷入困境。為讓澄碧河水庫重回清澈,河長李星黨到任后,第一時間就采取了行動。 “禁止種瓜種菜,等于斷了部分群眾的收入來源,一開始誰也不理解。”李星黨記得,那段時間他總是手里攥著《百色市澄碧河水庫水質保護條例》,挨家挨戶動員村民退出消落區種植,黨員和村“兩委”干部帶頭拔掉自家地里的瓜苗,還在村屯設立清污網格員,保障澄碧河水庫水源,終于讓“護水”的種子在村民心里發了芽。 同時,永樂鎮投資800萬元建成了鎮級污水處理廠,完成46個屯級污水處理項目,實現農村污水管網全覆蓋;建成2個生活垃圾中轉站,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極大減少生活生產對湖水的污染;加強源頭治理,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廣生態農業和綠色種植、養殖模式,降低農業生產對湖水的污染;與周邊鄉鎮加強溝通協作,建立聯合保護機制,齊抓共管澄碧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 清污員陳德清的身影,成了澄碧河畔最常見的風景。每天清晨和傍晚,他和同事便沿著河道巡回保潔,從河面到岸邊,從塑料瓶到樹枝,都仔仔細細地清理。“這是全市的飲用水水源地,我們多走一步,大家的水就干凈一分。” 如今的澄碧河,早已換了模樣,水質穩定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十。岸邊花卉盛開,蜻蜓停在花苞上,水里魚兒歡快游動……“這幾年水越來越清,傍晚散步聞著草木香,真舒坦。”右江區華潤希望小鎮村民黃正歡的話,道出了百色人的心聲。 截至目前,百色市全面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組織體系,設置2398名河長,實現河長巡河護河全覆蓋。“我們將一如既往強化河長制工作責任落實,抓好河湖管理保護,大力建設幸福河湖,讓百色綠水青山的金字招牌更亮麗。”百色水利局局長鄢永庫的承諾,是廣西水利人對“守護碧水”的堅定作答。 下枧河:劉三姐故里的治水新歌 河池宜州的流河寨,總被一層溫柔的詩意包裹——幾棵百年龍眼盤根錯節,冠蓋如云,樹上掛滿了絲絲縷縷的紅繩,系著情侶的心愿,在風中輕晃,與河面的波光相映成趣。 這里是電影《劉三姐》主要外景地,下枧河是劉三姐家鄉河,相傳當年劉三姐與阿牛哥就是在這里勞動、唱歌、傳歌。今天,愛唱歌的“三姐后人”用山歌提升大家保護好家鄉河的意識。 77歲的李尚友,是這條河最忠實的“陪伴者”,每天沿河岸散步、打漁,“以前打漁為謀生,現在就圖個自在”。他的3個兒子,早已不靠打漁為生,而是借著下枧河的好風光,在家門口建起了小洋樓,開起了民宿、農家樂和便利店,“旅游飯”吃得紅火。“這河養了我們一輩子,現在換我們護著它。”李尚友說。 共飲一江水。韋炳華 攝 現在,下枧河不僅是文化河,更是“富民河”。沿河兩岸物產豐饒,桑蠶種植規模居全國之首,還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糖料蔗基地。當地政府推動農業與文旅深度融合,越來越多游客慕名而來,村民們既種桑養蠶,又做旅游服務,生態美與產業旺相得益彰。流域內壯、漢、仫佬、毛南等7個世居民族同飲一江水,民族團結如清水綿長。 這份守護與熱愛,讓下枧河在2017年入選全國“最美家鄉河”,成為廣西唯一獲此殊榮的河流。沿河村民更是自發護河,黨員帶頭巡河,志愿者發放傳單,山歌里護河詞越唱越響:“劉三姐的家鄉河,清水門前過,護好這條河,幸福樂心窩。” 從澄碧河的“水質蛻變”到香粉河的“生態富民”,從下枧河的“文化傳承”到全區457段(個)美麗幸福河湖的建成,廣西河湖長制成效顯著。2710名總河長、2.6萬名河湖長織就五級管護網,覆蓋18014條河流、19個湖泊、4274座水庫;縱深推進河湖庫“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創新“河湖長+警長”“河湖長+檢察長”、河湖保護執法與司法聯動等協作機制;“河小青”“最美河湖衛士”等社會力量自發參與,衛星遙感、大數據、無人機等新技術、新裝備助力效能提升。2018年以來,我區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連續7年達到96%以上,柳州、桂林等城市水質持續領跑全國;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水質排名中,廣西有7個設區市進入前10名。 美麗鄉村鷺鶿洲。自治區水利廳 供圖 今年8月,自治區總河長發布第10號總河長令,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幸福河湖建設實施方案(2025—2030年)》,為廣西河湖描繪了更美的藍圖——到2030年,全區將建成116條(個)“河安湖晏、水清魚躍、岸綠景美、宜居宜業、人水和諧”的幸福河湖。這藍圖里,有澄碧河的甘甜,有香粉河的清澈,有下枧河的詩意,更有八桂兒女對碧水長流的期盼。 當香粉河的竹筏劃過碧波,當下枧河的山歌響徹云霄,當澄碧河的清泉潤澤紅城,每一滴清水的流淌,都是廣西人民幸福生活的和弦。這弦歌不輟,這碧水長流,正是八桂大地最動人的新時代贊歌。 廣西日報2025年9月11日7版生態版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