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科教 > 正文 |
提燈引路 育夢成光|南寧市特殊教育學校曾湄:“我愿意做‘擦亮星星’的人” |
2025年09月10日 08:3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許莎明 編輯:李香瑩 |
特殊教育老師就像是“擦亮星星的人”,相信每一顆星星都能發光,只是方式不同。 今年8月,南寧市特殊教育學校18名特殊孩子通過全國殘疾人單考單招聯合考試(相當于普通孩子參加的普通高考),成功叩開大學校門。看著孩子們手握錄取通知書的笑臉,曾湄老師的眼眶濕潤了。32年的特教生涯中,孩子們的一個個高光時刻,也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課堂上,曾湄老師用手語與孩子們溝通交流。受訪者供圖 9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南寧市特殊教育學校,在這個占地約103畝的美麗校園里,現有聽力、視力、言語及多重殘疾類型的學生335名。學生年齡跨度從6歲到24歲,學段貫通小學至中職。對于這群學生,特教老師往往比普通老師付出更多。 “特殊教育不是去彌補孩子的缺陷,而是最大化地去挖掘他們的各種潛能。我們的辦學目標就是圓特殊孩子的夢想——大學夢和工匠夢。”曾湄介紹,對有意愿升學的學生,學校增加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教學比重。對選擇就業的學生,則采用職教課程體系,保障其職業技能發展。近年來,學校針對視障學生開設中醫養生保健專業,針對聽障學生開設工藝美術和中餐烹飪專業。此外,學校還開發實施壯醫、剪紙和非遺傳統菜肴制作技藝等校本課程,探索“1+N”證書模式,即一張畢業證加多個職業技能證,讓學生們能盡快融入社會。 帶著這群特殊孩子找工作融入社會,對曾湄及其團隊來說,雖有艱辛,卻也收獲了許多感動。 有一次,曾湄在普通中職學校參觀時,看到義齒(假牙)修復專業,讓她興奮不已。“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專業像是給聽障孩子量身定制一樣,他們的聽力障礙恰好能隔絕義齒制作時的機器噪音,他們能更專注,動作更精細。”她說。 確定了目標,曾湄就開始尋求企業合作。她憧憬著能像普通中職學校一樣,學校實訓室就是企業的一個車間,實現產教融合。但現實把她的美好設想擊個粉碎,絕大多數企業一聽說學生是殘疾人,就直接拒絕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深圳某牙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終于松口愿意試一試。“就像我當初預料的那樣,孩子們學習勁頭很足,進步很快,企業非常認可。”曾湄開心地說,經過兩年的磨合,現在有7名畢業生在那家公司工作。“包吃包住,買五險一金,孩子們每月拿到手2300元,今年漲到4500多元。說明薪酬跟技能水平掛鉤,孩子們得到了平等的對待。” “對于特殊孩子,我們不僅要讓他們‘適應’社會,更希望社會‘接納’他們。其實,每一個特殊孩子的就業崗位,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溫暖刻度。”曾湄動情地說,近年來,學生在酒店及多所中學、事業單位后勤崗位穩定就業,用人單位也通過接納殘疾人就業,減免了殘保金,他們從“被動繳費”轉向“主動接納”。 “回望這一路,我感觸最深的不是我教會了孩子們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一個生命點亮另一個生命的過程。這也是我作為特教人最溫暖、最欣慰的收獲。”曾湄感慨地說。 《廣西日報》版面截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