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千里長廊輸碧水,涓涓清流潤民心——環北廣西工程開工建設兩周年記 |
2025年09月09日 21:1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王克礎 通訊員 龍婷妮 文/圖 編輯:曹麗媛 |
鋼筋水泥鑄就發展通途,溫情擔當鋪就民心水路。 初秋,靈山縣鶴筍麓村的山嶺之間,頂管機順利始發;合浦縣公館鎮的田間地頭,大型輸水管道向遠方延伸;那板水庫的圍堰上,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六萬大山深處,硬巖隧道掘進機(TBM)奮力向前掘進,發出隆隆的轟鳴…… 在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綿延數百公里的“戰場上”,廣大建設者們正在搶抓進度,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兩年來,這條跨越桂南4市21個縣級行政區、總長度491.1公里的輸水長廊,已悄然成為沿線群眾生產生活的命脈所在。 作為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環北廣西工程自2023年9月8日開工建設以來,以郁江為核心水源,通過連通郁江與北部灣桂南諸河,串聯西津、那板、鳳亭河等15座大中型水庫,構建起縱橫交錯的水資源配置網絡,將有效緩解區域缺水情勢,完善多水源供水保障格局。 2025年7月1日,環北廣西工程玉林片區D2標平威豎井“環北廣西七號”TBM始發。 解渴:清流潤澤千萬家 在靈山縣武利鎮,新建的供水管網將徹底結束當地居民世代靠井取水的歷史。據統計,工程全線貫通后,將惠及沿線近1400萬人口,讓城鄉居民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工程覆蓋的南寧、北海、欽州、玉林4個供水片區,正逐步形成"引補相濟、調蓄結合"的水網體系。 截至今年8月31日,工程累計完成投資88.44億元,占批復概算總投資278.39億元的31.77%。2025年已完成投資28.04億元,占年度投資目標55億元的50.96%。永久用地已獲批,臨時用地租地協議簽訂超七成,為全面加快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2024年10月,賓陽縣武陵鎮,施工設備在剛完成收割的田地上清表。 工程啟動兩年來,數以千計的建設者奮戰在491.1公里長的戰線上,一座跨越山海、惠澤民生的世紀工程正拔地而起。 “群眾收割到哪里,我們就挖到哪里。”2024年10月,秋日的陽光灑在賓陽縣武陵鎮廣袤的田野上,黃澄澄的稻浪隨風起伏。雖然已經簽訂租地協議,但村民們還未完成收割。A3標項目部毅然決定:等群眾完成收割后再進場清表。 在鐵山港區,B5標項目部組織職工成立甘蔗、木薯收割隊,協助500多戶農戶收割農作物600多畝,有效解決了施工高峰期與農作物收獲期的沖突。 今年7月,欽州市浦北縣福旺鎮古立村村民陶女士專程來到B3標項目部,將一面印有“心系群眾助發展,扶貧助困暖人心”的錦旗交到項目負責人手中。 這個承擔著3個侄兒侄女撫養重任的農村婦女,在項目部幫助下獲得了后勤保障工作崗位。“你們不僅來開山引水,還真心實意幫我們老百姓解決困難!”她動情地說。 在合浦縣閘口鎮仙人橋村委,155戶村民長期飲用易受污染的井水。得知這一情況后,B5標項目部立即與當地政府對接,在2025年春節前完成了自來水管道鋪設和水表安裝,讓900名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攻堅:匠心鑄就民生工程 炎炎熱日,環北廣西工程賓陽干線隧洞深處,一臺直徑達4.13米、總長300米、重約800噸的敞開式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TBM)正以智能刀盤切割堅硬巖層,切割下的碎石通過全封閉皮帶系統源源不斷運出洞外。 面對隧洞開挖斷面小、掘進距離長、地質巖層硬(單軸抗壓強度達到186MPa)、通風效果差、勞動強度大等施工難題,環北廣西工程創新引入7臺國產TBM,其中5臺已順利始發,其余2臺將于年底全部投入運行。每臺TBM最高單班進尺20米,最大日進尺36米。 在欽北區那蒙鎮六柳村,隨著最后一塊巖壁被鑿開崩裂,六柳隧洞正式貫通。在全長2.47公里的隧洞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攻克塌方、涌水等不良施工工況和技術難點,比原計劃提前半個月實現貫通。 “六柳隧洞的貫通,是我們項目推進的重要里程碑。”面對巖層破碎、變形、塌方等復雜的地質條件,中國水電十六局項目團隊采取雙向掘進方式和預留核心土、臺階法、全斷面爆破等關鍵技術手段,通過多作業面同步掘進、精細化爆破管理,實現安全、質量、進度的全面可控。 與此同時,距離六柳隧洞100公里外的靈新隧洞,也在同一天順利實現貫通。這條隧洞全長1.107公里,最大埋深達270米,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極大。 今年4月17日,南寧片區賓陽干線A2標段建設穩步推進,施工人員正有序組裝TBM及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 “這里每天要爆破兩次,每次爆破后立即進行支護作業,確保施工安全。”中國葛洲壩集團項目總工程師指著洞壁上的支護結構介紹。為確保工程質量,項目部采用了最先進的施工監測技術,對隧洞收斂變形、圍巖應力等進行實時監測,確保工程萬無一失。 西津管廠是廣西區內首個采用全封閉生產車間保證產品生產工藝質量的智慧工廠,廠房投入約1億元,采用智能恒溫控制技術。管材采用食品級無溶劑環氧液體防腐涂料,壽命使用年限長達50年。車間生產全流程采用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及全流程數字孿生視頻管理。通過在管材內植入RFID芯片,可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性。西津管廠可實現日產DN2400管材40節或DN3600管材22節的產能,年產值可達約1.5億元。 在D4標段,60公里輸水管道鋪設正全速推進。該標段分為玉林干線和博白支線,其中玉林干線全長26公里,全線采用2.4米PCCP管道與SP鋼管,以明挖施工為主。截至目前,該標段已完成產值1.8億元。 活水:賦能區域新發展 在鐵山港工業園區,新建的供水管道正如血脈般延伸至各個企業。園區負責人表示,環北部灣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后,將解決長期制約園區發展的水資源瓶頸。 工程建成后,南寧六景工業園區日均10萬噸用水缺口將得到解決,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擴產,預計新增年產值320億元。通過構建"雙水源+智慧調度"系統,工程將使桂南地區抗旱應急供水能力提升3倍,保障特大干旱年基本用水需求。 工程不僅滿足工業用水需求,更注重生態效益。通過向沿線河道實施生態補水、新建魚類增殖站等,有效改善水生態環境。在浦北縣武利江畔,曾經因缺水而萎縮的濕地正在恢復生機,白鷺等珍稀鳥類重現江面,構成一幅人水和諧的生動畫卷。 2025年8月14日,環北廣西工程田里泵站建設現場。 數字賦能推動質量革命。聚焦于施工現場的“人、機、料、法、環”等關鍵要素,環北廣西工程圍繞施工過程中人員管理、安全質量、設備管理、文明施工、綠色施工等核心板塊,搭建了智慧工地系統。通過前端傳感設備,利用物聯網、數字孿生、GIS等技術手段,對施工過程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和分析,實現對施工過程的遠程管理和實時監管,減少了人為監管的盲區,使得施工現場管理更全面細致,進一步提升施工安全質量管控水平。目前智慧工地系統共投入689個感知設備,覆蓋19個標段共157個工作面。 展望未來,工程到2035年多年平均供水量可達8.05億立方米,到2050年多年平均供水量達11億立方米。屆時,將形成以郁江為核心,連通桂南諸河的現代化水網體系,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平陸運河經濟帶因水而興,左右江革命老區借水突圍,環北部灣城市群依水而強,這種"以水興產、以水促融"的發展邏輯,正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環北廣西工程從規劃之初就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致力于打造一條生態廊道。 在工程設計上,充分避讓生態敏感區和重要棲息地,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采用環保施工工藝,控制揚塵、噪聲污染,確保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 工程還特別注重保護生物多樣性,通過建設生態涵養區、實施植被恢復等措施,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在輸水線路規劃中,充分考慮了沿線地區的生態用水需求,保障河流生態流量。 2025年7月9日,浦北縣福旺鎮古立村村民陶阿姨給環北廣西工程B3標項目部送上錦旗。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建成后將為沿線地區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減少地下水超采,逐步恢復水生態環境,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并為加強農業灌溉、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創造條件。 記者手記:水脈連心脈 王克礎 站在環北廣西工程的建設現場,機械轟鳴聲中仿佛能聽到時代發展的脈搏。 這條綿延491公里的輸水長廊,是一條貫穿八桂大地的民生血脈、發展動脈。 兩年來,最令人動容的不是驚人的工程數據,而是建設者們與當地群眾之間的溫情互動。在賓陽縣武陵鎮的稻田里,項目部主動推遲清表時間,等待最后一粒稻谷歸倉;施工人員化身“收割隊”,幫助500多戶農戶搶收農作物。這些細節折射出工程建設中難能可貴的人文關懷——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過程更要尊重人民。 技術創新同樣令人振奮。面對超硬巖層,環北廣西工程創新引入7臺國產TBM掘進機,實現最高日進尺36米的“中國速度”。西津智慧管廠采用全封閉恒溫車間和數字孿生技術,每條管材內置RFID芯片,確保50年質量可追溯。這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 從更宏大的視角看,這項工程承載著多重戰略使命。它既是解決近1400萬人飲水安全的民生工程,也是支撐34個產業園區發展的經濟工程,更是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的綠色工程。通過構建“雙水源+智慧調度”系統,桂南地區抗旱應急供水能力將提升3倍,為平陸運河經濟帶、左右江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支撐。 水脈連通之處,心脈隨之共振。這條輸水長廊不僅輸送著生命之源,更流淌著建設者的匠心、政府的初心和百姓的期盼。當清流潤澤萬家之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的竣工,更是一個區域發展新格局的開啟,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模式的建立,一幅壯美廣西建設藍圖的徐徐展開。 2025年8月14日,環北廣西工程西津泵站建設現場。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