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圖片 > 正文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㊵|“熒光精靈”背后的生態故事 |
2025年09月09日 11:19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葉焱焱 通訊員 陶靖華 實習生 鐘玉萍 編輯:曹麗媛 |
棕色軀體上綴著30余處熒光點,暗夜中透出幽綠微光,宛如《風之谷》里王蟲的“迷你復刻版”。這樣的奇幻生物,真的存在于現實世界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不久前,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夜幕中,這份 “科幻感” 照進現實:天坪護林防火站副林長李華堅和隊員們像往常一樣進行夜間生態監測。當他們行至天坪區域一片相對開闊且植被茂密的地方時,幾縷微弱卻異常美麗的綠色光芒映入眼簾。他們小心翼翼地靠近,仔細觀察,憑借多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初步判斷這可能是一種罕見的昆蟲。經過拍照和專家確認,這竟然是極為罕見的雌光螢。 在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雌光螢。王晉 攝 為親睹這一“熒光精靈” 的真容,日前,記者跟隨護林員隊伍深入保護區腹地,開啟了一場充滿未知的探尋之旅。 “雌光螢體長約 5厘米,體型大如蟬,靠發光器中的熒光素與熒光素酶反應產生光芒。” 出發前,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傳法規科科長林莉介紹,雌光螢發光并非單純 “炫技”,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吸引雄蟲完成交尾以繁殖后代;二是向捕食者發出警告,憑借熒光威懾天敵。 更令人關注的是,雌光螢是不折不扣的 “環境檢測儀”。 其生存對土壤肥力、水質純凈度、空氣質量均有極高要求,稍有污染便難以存活。據了解,該物種2021年才在四川首次發現新種巨雌光螢,此后僅在浙江、廣西有零星記錄。而大明山此次發現后,半個多月護林員再未觀測到其蹤跡,也讓此次探尋之旅多了幾分不確定性。 根據護林員經驗,雌光螢偏愛棲息在濕潤的厚落葉層中,因此探尋地點選在了保護區內鮮有游客涉足的深林區域。 護林員們在保護區巡護過程中架設紅外相機。葉焱焱 攝 一路上,記者隨著隊員們踏過荊棘叢生的草叢,跨過腐朽的倒木,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蟲鳴鳥叫,眼前是遮天蔽日的林木——這片幽深靜謐的環境,正是珍稀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行進途中,隊員們還隨身攜帶紅外相機,每發現一處適合觀測野生動植物的監測點,便迅速分工、默契配合,完成設備安裝與調試。 隊伍中,有著30多年護林經驗的李華堅是128名護林員的“老大哥”,也是名副其實的“林二代”。談起守護了一輩子的大明山,一路上他的話匣子就收不住。他和同事們每天都要進山巡護,晴天必巡,雨季以日常轄區巡查為主。每次巡護,隊員們有時甚至要背負約六七十斤的裝備,包括食物、睡袋、手電筒、應急刀具等,短則當天往返,長則需要在山里住上幾天。 “之前為了調查保護區里的黑葉猴種群,我和隊友們在崎嶇山路上走了三天兩夜,最多一天走了20公里,腳底板磨起水泡也顧不上歇!崩钊A堅的話語樸實,卻藏著對這片山林最深的熱愛。 正是這份堅守,讓大明山的生態保護有了堅實支撐。據介紹,在護林員團隊與多方單位、部門的努力和協作下,保護區已布設100個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動態監測點,規劃58條巡護監測線路,搭建起覆蓋全區域的野生動植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實現了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實時監測與動態追蹤。 隨著天色逐漸暗沉,出于安全考慮,探尋隊伍不得不結束行程,最終未能再次觀測到雌光螢的身影。面對記者的遺憾,林莉笑著安慰:“雖然沒見到雌光螢,但大家也親身感受了大明山的生態——茂密的植被,清澈的溪流,帶著清新草木香的空氣……這些都是最珍貴的收獲! 除了這些,林莉還介紹了我們這次行程看不到的生態數據:2021年以來,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先后監測到大明山掌突蟾、大明山奧塔蛛、大明山竹葉蛙等12個新物種,發現廣西瞼虎、脆蛇蜥、唐魚、柔毛紅豆等50種大明山新記錄物種;更令人振奮的是,林麝、黑葉猴、熊猴、斑林貍、黃喉貂、白眉山鷓鴣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多次出現在紅外相機的鏡頭中。 “雌光螢的出現,其實是對我們生態保護工作的認可!绷掷蛘f,正是通過加強生態監測、嚴格管控人類活動、開展棲息地修復等一系列舉措,大明山才為眾多珍稀動植物打造了安穩的“家”。 看著這片大山林木蔥郁、生機盎然,此刻再想起與雌光螢外形相似的《風之谷》王蟲,便會發現二者有著奇妙的共性——它們都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其存在與否,直接反映著自然生態的優劣。 雌光螢在大明山的現身,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更提醒著每一個人:守護自然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更是像李華堅這樣的護林員們日復一日的守護,是每一個人對生態環境的珍視。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熒光精靈”在山林中出現、繁衍,讓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代代相傳。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