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科教 > 正文 |
同學,你知道校史中的抗戰故事嗎? |
2025年09月03日 13:26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黃玲娜 顧醒航 羅 丹 編輯:黃玲娜 |
“同學,你好!歡迎來到大學。你知道我們校史館里的抗戰故事嗎?”在2025年秋天這個特殊的開學季,廣西多所高校不約而同地將校史館作為新生教育的第一課堂。 八桂沃土,鐫刻著烽火淬煉的記憶;校園舊址,承載著薪火相傳的精神。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走進那些歷經抗戰烽火的高校,在校史館里穿越時空——在這里,曾有師生徒步遷徙仍堅守“課堂不輟”,曾有醫學生背著藥箱在前線救死扶傷,曾有藝術先輩以畫筆、歌聲喚醒民眾抗日熱情……烽火歲月中師生堅守教育救國、藝術抗敵的故事變得鮮活可感,先輩們的家國情懷正成為激勵新時代青年勇擔使命的力量源泉。 1 白衣戰士的初心傳承 綠樹蔭蔽、鮮花為襯。 廣西醫科大學校史館墻上,一張老照片記錄著2015年9月3日抗戰老兵宋鴻基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的珍貴時刻。1943年從廣西省立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前身)畢業后,他毅然投筆從戎,為前線撤下的傷病員和周邊群眾療傷治病。 9月1日,雖然剛開學,廣西醫科大學校本部校史展館內已有不少同學慕名而來。從黑白到彩色、從陳舊到高清,一張張經典照片、一件件歷史文物,將大家帶回那個硝煙彌漫的歷史空間。 “同學們現在看到的這張泛黃的本科第三班錄取名單,是1935年廣西省立醫學院首任院長戈紹龍親簽的錄取記錄,這個班的30名醫學生,后來全部投身抗戰醫療一線,宋鴻基老人就是其中一員……從此,在廣西醫科大學的校史里,‘本科第三班’成為了抗戰老兵無名英雄集體的代名詞。”講解員志愿者楊實可同學以一組珍貴史料進行練習講解。 為了讓同學們直觀感受校史中的抗戰精神,楊實可盡可能地把“本科第三班抗戰事跡展”專區的歷史內容印在大腦中。在講解下,當年廣西軍醫學校(當時校名)首個中共黨支部的成立、戰地牙醫醫務團的巡回路線圖,以及李偉誥等校友的畢業證書、戰地醫療器具等實物史料,讓參觀者身臨其境。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一個崗位一份擔當。”開學前,中共廣西醫科大學委員會發出《致2025級新生的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從第一名黨員何日先的赤誠信仰,到上萬名師生黨員的接續奮斗,紅色基因在血脈賡續中生生不息。” 新學期開學在即,在廣西醫科大學禮堂里,校史劇《醫者仁心》的排練正緊鑼密鼓進行。 “去年,我在觀眾席上觀看校史劇的時候,就被舞臺上的劇情和人物故事所感動。今年,我作為主演詮釋中年龍桂芳這個角色,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她的事跡,也更理解了老一輩醫大人‘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廣西醫科大學學生譚明艷在排練間隙接受采訪時眼含熱淚。 她告訴記者:“獻上這部校史劇,希望讓新生明白,老一輩醫大人‘白衣執甲’,從來不是一句口號。” 據了解,開學后,學校還將開展“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課等,讓新生通過參觀校史館,進一步感受先輩堅韌不屈的抗戰精神,以此傳承白衣抗戰故事里的報國初心。 廣西醫科大學校史劇《醫者仁心》劇照。廣西醫科大學供圖 2 遷徙地圖的家國情懷 “1944年,桂林告急,我校師生帶著教學設備,徒步200多公里遷往貴州榕江,即便在那樣艱苦的環境里,課堂也從未中斷……”廣西大學校史館內,講解員向記者介紹。 步入校史館,一幅清晰的辦學地點遷移地圖格外引人注目,地圖上的每一處標記,都承載著學校在烽火歲月中堅守育人初心的厚重記憶。 回溯歷史,廣西大學的多次遷徙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1936年10月,校本部從南寧遷至桂林;1944年夏,日軍進犯湖南,桂林告急,學校被迫遷往貴州省榕江縣。即便在物資匱乏、條件艱苦的榕江,課堂從未中斷,展現出“弦歌不輟”的辦學韌性。 烽火歲月里,廣西大學師生不僅堅守教學,更以熱血投身抗日救亡:學校長期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和軍訓,使所有學生都能持槍以衛國;師生積極開展國防研究,其中化學研究社用禾草和甘蔗渣皮制造無煙火藥成功,獲得嘉獎;桂南戰役爆發時,學校甚至組織了自衛團,從校長、教授乃至伙夫全部參加,隨時打擊來犯之敵。 如今,這份校史成為育人重要載體。每年開學,學校都會組織新生到校史館參觀;即將到來的新學期,還將開設專題講座深入講述這段歷史。 “這段校史是西大珍貴的精神財富。”廣西大學學工處負責人表示,“希望新生從先輩故事里讀懂家國情懷,把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新時代奮斗的動力。” 廣西大學學生在參觀校史館。 廣西大學供圖 3 烽火課堂的使命擔當 9月2日下午,廣西師范大學為新生打造了一堂“獨秀思政課”,帶領新生重溫抗戰烽火中的擔當與堅守。 廣西師范大學的前身,可追溯至1932年成立的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歷經發展,1942年4月更名為廣西省立桂林師范學院,1943年8月升格為國立桂林師范學院。當時,桂林聚集了一大批中國的文化名家,其中不少在桂林師范學院任教。1944年豫湘桂戰役爆發,桂林陷入危急,為守護師生安全與教學資源,學校師生攜帶圖書儀器緊急轉移,輾轉廣西三江、貴州平越等地。 即便辦學場所換成了簡陋的廟宇、民房,師生們始終堅持“邊遷移、邊教學”,從未讓課堂因戰火中斷。 烽火歲月里,師生們不僅堅守教育初心,更以行動投身抗日救亡:自發組建抗日宣傳隊,用話劇、歌曲深入群眾動員抗日;不少學子懷揣報國熱忱奔赴前線,為抗戰助力。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活動,讓新生直觀感受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抗戰精神。”廣西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思政課還演出了田漢當年在桂林創作的話劇《秋聲賦》選段。 負責演出的望道話劇社指導老師李遜表示:“我們會帶領演員走訪七星巖、田漢故居等遺址,引導演員撰寫人物小傳,讓學生深入了解那段歷史。” 廣西師范大學學生正在排練話劇《秋聲賦》。廣西師范大學供圖 4 藝術救國的精神賡續 走進廣西藝術學院,校園里彌漫著濃郁的藝術氣息。學校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師生正在籌備一場意義非凡的演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交響音樂會。 回望八十余年前,烽火映山河,國難當頭時。1938年,我國著名音樂家滿謙子、繪畫大師徐悲鴻以及作曲家吳伯超,在桂林創辦廣西省會國民基礎學校藝術師資訓練班(簡稱“藝師班”);1941年,著名畫家龍月廬、張家瑤、關山月、馬萬里等發起創辦私立桂林美術專科學校(后更名為私立桂林榕門美術專科學校)。這段艱難歲月中萌發的藝術教育實踐,正是廣西藝術學院的雛形。 學校老師告訴記者,盡管當時辦學條件簡陋,甚至因1944年日寇入侵桂林被迫停辦,藝術的星火卻從未熄滅。藝師班招收四屆學生,培養兩百余人,為八桂大地撒播下藝術的種子,并創辦了當時國內唯一的綜合性藝術刊物《音樂與美術》,普及美育的同時積極動員民眾抗戰;私立桂林榕門美術專科學校則多次舉辦畫展、音樂會,以藝術喚醒民眾,凝聚必勝信念。師生們以藝術為武器,投身救亡圖存,鑄就了廣西藝術學院“藝術救國”的辦學根基。 “交響樂與合唱的磅礴力量,仿佛帶我重回抗戰年代。”參與排演的該校音樂學院學生陸思雅感慨,“尤其是每次《保衛黃河》的歌聲唱響時,我都仿佛看見前輩們在烽火中無畏前行的身影。作為年輕一代,我們能站在和平的土地上放聲高歌,正是由無數先烈的犧牲所換來。這份記憶,我們不能忘,這份精神,我們必須傳下去。” 廣西藝術學院校園內,創始人徐悲鴻、滿謙子、吳伯超的雕塑赫然而立。廣西藝術學院供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