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丨重金屬污染可防可控 人們不必過度恐慌 |
2025年09月02日 09:2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余鋒 編輯:朱慧琳 |
是不是所有重金屬都對人體有害?農田土壤、水體中的重金屬,通常可以通過哪些技術治理使其達到安全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偶爾吃到被重金屬污染的農產品影響有多大?8月25日,在南寧參加第十四屆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及風險評價研討會的相關專家接受記者采訪,對一些市民群眾關心的涉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了科普解答。 據廣西華創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雨紅介紹,從科學定義上,重金屬是指密度大于4.5克/立方厘米的金屬元素,例如金、銀、銅、鐵、汞、鉛、鎘等,目前已知的重金屬有40多種。但在環境和健康領域,人們談論的“重金屬”通常特指那些具有一定生物毒性、對人體和環境能造成危害的金屬元素,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五毒重金屬”:鉛(Pb)、汞(Hg)、鎘(Cd)、鉻(Cr)、砷(As)。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盧業深攝制 “重金屬被正確使用時是有益的,比如說,三價鉻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助于維持正常的糖代謝。但是,重金屬過量或特定形態存在時是有害的。其實,重金屬通過科學的治理和資源化回收,可以極大降低風險,所以人們不必過度恐慌。”王雨紅舉例說,針對電解錳行業高錳鈣比廢水高倍濃縮處理與結垢離子脫除難題,該公司開展“膜分離—定向除垢—智能優化”協同技術研究,構建“工藝包—裝備鏈—服務網”三位一體商業化模式,為南方錳業集團電解錳行業高氮高錳廢水提供“深度處理—資源回收—智慧運維”的系統解決方案,助力電解錳行業廢水資源化利用與低碳轉型,其相關核心技術目前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實現資源的循環再生,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在廣西大學資源環境與材料學院教授劉燾看來,在重金屬污染防治方面,需要科學認識其特性和防護措施:“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于自然地質背景和歷史上的一些采礦冶煉活動,它們通過雨水淋溶進入土壤和水體,進而可能在作物中富集并通過食物鏈傳遞。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多樣化膳食結構、食用菌類前充分浸泡沖洗、優先選擇集中供水等方式減少暴露風險! 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盧業深攝制 劉燾進一步介紹說,目前廣西在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篩選出蜈蚣草、東南景天等本地超富集植物,研發了基于赤泥和生物炭的復合鈍化劑,有效降低重金屬活性達40%—60%。同時,通過“水肥調控+品種替代”等農藝措施,廣西農產品合格率已達到98.5%以上。目前,廣西已經建立起全覆蓋的重金屬監測網絡,對重點區域實現100%年度檢測,切實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系統健康。近期,劉燾帶領的科研團隊,還通過對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及其交叉應用研究實現了廢水中重金屬離子的快速去除,通過簡單加入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即可使廢水中的重金屬含量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