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視覺 > 正文 |
我在現場·影像背后的故事30 | 破壁重生!《千里江山圖》“驚艷”桂西南山村 |
2025年08月31日 12:45 來源:廣西報業協會 編輯:韋詠瀚 |
新聞眼當北宋山水畫的筆墨意境邂逅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浪潮,一場跨越千年的藝術賦能在桂西南山村生動上演。 今年暑期,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藝術學院的學生黨員實踐團深入崇左市天等縣巖造村,以北宋《千里江山圖》山水畫為密碼,將古畫中的山水意境、藝術哲思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沉睡千年的文化遺產在山間煥發新生。 這場由00后黨員主導的“讓國寶走出博物館”行動,成為新時代青年踐行文化自信、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今天,讓我們跟隨文字的脈絡,走近這幅由31名師生、奮戰8天繪就的50米青綠長卷,看看它長什么樣?怎樣在喀斯特山崖“活”過來的? 團隊出征 31名師生,奮戰8天,繪50米青綠長卷 新千里江山圖在桂西南山村“活”過來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一場新雨,洗去巖造村路上的蒙塵,喀斯特峰林籠罩在乳白色的云霧中,近處稻田青翠欲滴,遠處山巒泛著淡綠光暈。天等縣的這座古樸小山村,在草木清香中蘇醒,迎來一批新客人。當天,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學生黃明均正聚精會神地舉起手機拍照。不一會,黃明均突然驚呼:“老師你看!這景色和《千里江山圖》里的石青、石綠太像了!” 這一發現,促成了一場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千里江山圖》壁畫長卷(左) 《千里江山圖》壁畫長卷(右) 【緣起】 為什么是巖造村——校地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依托“國門黨建+校地共建”機制,充分發揮美術專業資源優勢,進遠鄉巖造村有一面百米圍墻,長期空白單調,村干部一直希望為其“換新裝”。 “咱村山清水秀,這些墻面略顯遜色!贝逯谛5睾献髯剷h上說。 這話傳到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時,正趕上藝術學院推進學校“國門黨建校地共建”系列活動,藝術學院教師羅念一聽說巖造村的困境,當即拍板:“鄉村需要色彩是剛需,這事兒咱們干!” 隨后,羅老師帶著31名美術專業學生走進巖造村! 干部指著墻根雜草說:“你看這墻,連草都比它有生氣!绷_念蹲下摸了摸墻面,轉頭對學生說:“這墻結實,能畫大畫,咱給它換件‘新衣裳’。” 消息傳回村里,村民們十分高興。孩子們每天跑到圍墻邊,用樹枝在地上畫想象圖案,而學校里,師生們已開始收拾畫具,顏料管碰撞聲里藏著對這場“色彩之約”的期待。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與進遠鄉政府的校地合作座談會 【定調】 天時地利人和——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 選什么畫?師生們爭論不休。有人說畫鄉土風情,有人說畫民俗故事,直到雨季再訪巖造村,答案才清晰起來。 天時契合:崇左雨季纏綿,巖造村山水總帶著濕漉漉的青綠色,《千里江山圖》用的石青、石綠礦物顏料,帶著自然厚重感,與雨季村子底色幾乎“無縫銜接”。 地利契合:那面墻背靠連綿喀斯特峰林,像一道天然畫框,師生們發現,若用與原作相近青綠色作畫,壁畫邊緣能與真實山體融合,遠看像把山景“拓”在墻上。 人和契合:定畫前,羅念帶著師生走訪村中大大小小角落。78歲農阿公指著后山說:“咱村最好看的就是這山,春天冒新綠,秋天披青黃,一輩子看不夠! 幾乎每位村民都提到“愛后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黃紹權在校地合作座談會上就給活動定調說:“鄉村振興的藝術賦能,群眾認可是第一標準! 所以大家一致決定:不搞抽象難懂的,不搞說教味重的,就以北宋《千里江山圖》山水畫為密碼,將古畫中的山水意境、藝術哲思轉化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村民在畫里找到自家后山影子。 師生黨員們正在向白墻奔赴 【構思】 我們做了什么——讓古畫“長”出鄉村煙火氣 師生們不想簡單復制《千里江山圖》,羅念在動員會上說:“咱要畫的不是故宮里的古畫,是巖造村的《千里江山圖》,得讓畫里有村民的日子。” 他們拿著原作高清圖,在村里轉了三天。筆記本記滿細節:村后喀斯特山峰的獨特形狀、當地樹木的生長姿態、壯族民居的特色結構——這些都成了創作靈感。 他們為古畫注入“壯鄉魂”:突破性地將壯錦紋樣融入畫中的山脊線,讓傳統民族圖案與千年古畫交相輝映;精心繪制巖造村特有的山水樹木,讓每一處筆觸都帶著當地地貌特征。 學生笑著說:“我們要讓千年古畫開口講當代壯鄉故事! 團隊在調制顏料 【創作】 “痛并快樂著”——顏料與泥土交織的記憶 創作中不乏有趣細節。 那天傍晚,大家忙了一天圍坐飯桌,討論如何更好地展現壯鄉特色。有同學提議加強壯錦紋樣的表現力,還有同學建議突出當地樹木特征。 大家飯也顧不上吃,立刻起身回墻前,天已漆黑,他們打著手電筒,借微弱光線在墻上精心繪制壯錦圖案。 一次天空下起傾盆大雨,大家只好躲雨,雨一停,有人撐傘,有人拿畫筆,在傘庇護下繼續作畫,雨水滴答落在腳邊,畫筆卻未停頓,顏料與雨水交融,仿佛大自然也參與創作。 孩子們是最熱心的“小助手”。一群扎羊角辮、光腳丫的孩子圍過來,有的遞畫筆,有的搬顏料,有的拿小樹枝在空地上模仿畫山水。 《千里江山圖》壁畫起型 【感悟】 藝術基因的當代延續——畫筆沾泥土,才懂藝術根 “此前在畫室臨摹,我總執著于技法細膩與色彩過渡,曾以為這就是藝術全部。”美術學231班潘忠潤說,“直到白天走進鄉村,我才真正醒悟:藝術核心從來不是憑空想象的技法堆砌,而是對生活的用心凝視與共情! 美術學232班黃明均說:“泥土教會我的,比畫室里技法更深刻!币郧八R摹《千里江山圖》,總盯著技法:“筆觸夠不夠細膩?石綠色過渡自然嗎?” 在巖造村,她明白:“藝術不只是技法,是能不能畫出人心頭念想,村民們給山水注入了情感! 羅念老師感慨:“帶學生來村屯前,‘接地氣’對我而言更像一句概念! 看學生為添一個生活細節爭論,在雨夜打手電專注勾勒,雨停后撐傘立刻動筆——這些瞬間讓他清晰:藝術的“根”,不在技法堆砌里,而在對真實生活的共情里。 “原本以為我們在‘賦能’鄉村,到頭來發現,是鄉村在教我們:藝術的根不在展廳里,在泥土里,在老百姓笑容里! 《千里江山圖》壁畫長卷吸引眾多進遠鄉鄉親千里觀賞 【回響】 沒有對白和文字注解——相信細膩筆墨的力量 墻繪未完成時,村民就成了最忠實觀眾。每天天剛亮,墻根下就坐著幾位搬小馬扎來的老人,手搖蒲扇,眼睛跟著畫筆轉。 有回畫到陳大爺趕牛場景,蹲在旁邊陳大爺突然咧嘴笑道:“這牛尾巴畫得像!我家老黃牛一高興就這么甩!”說完直擺手讓學生別改,“就這么畫。” 孩子們天天圍著轉,放學后書包一放就跑到墻前,指剛畫好的后山聊天場景嘰嘰喳喳。有個扎羊角辮小姑娘,每天都舉著媽媽的手機拍進度,說要“存起來給在外打工爸爸看”。 畫完那天,墻前擠滿了人,孩子們拉著師生的衣角,非要在畫前合影,小臉蛋貼墻面,笑得比畫里陽光還燦爛。老人們拉著師生的手,反復說“謝謝你們給村里添了這么亮麗景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新江山千里圖沒有使用一句對白和文字注解,因為我們相信圖像本身的力量,相信細膩的筆墨能夠讓思想與情感抵達村民的內心,引發強大的共鳴。 村口池塘蓮花開得正好,粉白花瓣頂晨露,映得水面清潤。村民早早等在那兒,手捧剛摘的蓮葉和蓮花,還帶著塘里潮氣。 “帶回去吧!”陳大爺把一片闊大蓮葉塞進學生手里,“這葉子遮陽,就當留個念想! 如今,這幅50米青綠長卷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校地共建、文化潤鄉的生動見證。它讓千年古畫在新時代鄉土中復活,也讓藝術真正回到了它該生長的地方。 夕陽下,巖造村50米青綠長卷與星空交相輝映。一位壯族老人指著壁畫對孫輩輕語:“這山水連著祖國的青山綠水,也連著咱壯家人的好日子! 一幅穿越千年的畫卷,正在新時代的鄉土上續寫著江山人民的壯美詩篇。 團隊合影留念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