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圖片 > 正文 |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丨瑤山藤蔓連山海 |
2025年08月31日 08:42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施洋洋 李家健 通訊員 農翠華 編輯:朱慧琳 |
8月瑤山,天剛擦亮,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觀音鄉的蔬菜收購點便忙碌起來。陳明和工人一起,小心翼翼地把“花點大肉絲瓜”碼進筐里。“絲瓜‘嬌氣’,墊子要厚實一些。”他叮囑著,手上動作又輕又快。 19歲入伍的陳明,于2005年退役回到瑤鄉。那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心頭不是滋味——年輕人都往外走,留守老人和孩子守著薄田,好端端的瓜菜,熟了、老了,最后爛在地里。 陳明在查看“花點大肉絲瓜”長勢。通訊員 農翠華 攝 陳明和工人們把“花點大肉絲瓜”碼進筐里。通訊員 農翠華 攝 “一定要帶領鄉親們把日子過好。”這是陳明返鄉后最樸實的一個念頭。 種什么?怎么種?陳明一邊扎進農技書堆,一邊和村干部秦春林四處奔波,終于在廣東羅定市找到了適合本地氣候的“花點大肉絲瓜”。清明播種,盛夏瓜架掛滿果實;絲瓜收尾,菜心種子又在瓜藤余蔭下接力生長。這種輪作方式讓一塊地能收兩茬好菜。 揣著種子,陳明走村串戶,手把手教鄉親們怎么搭架、引藤。斗轉星移、季節交替,很快到了絲瓜豐收的季節,他們在村頭路口支起了4個收購點,接過了村民手里的農產品。 為了在天亮前趕到批發市場,陳明的貨車常在深夜啟程。寒來暑往,茂名羅定、江門開平……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硬是為瑤山農產品辟出了一條通往粵港澳大灣區的銷路。如今,互聯網的觸角伸進大山,陳明扎進手機里,發布一條條帶著泥土和露珠的短視頻,讓山外的客商看到了瑤山菜的品質。 陳明的百畝農場生機勃勃,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青貯飼料加工,年銷售額300萬元,被評為自治區級示范家庭農場。他以“家庭農場+基地+農戶”模式聯農帶農,產業融合路子越走越寬。前些日子,由于市場行情波動,絲瓜每公斤價格跌破5元,他仍堅持按協議價格收購。“趕的那些路,過的那些坎,就是因為當初那個念頭,自己虧一點但心里很踏實。”陳明說。 觀音鄉政府相關負責人唐江月介紹,在陳明的帶動下,觀音鄉及周邊已種植“花點大肉絲瓜”500多畝,平均畝產值約1.5萬元,總產值750萬元。村里參與產業的22戶脫貧戶,年均增收超3萬元。 卡車裝滿了青翠的絲瓜,陳明仔細檢查苫布是否蓋嚴實。農場門口,“退役軍人創業示范點”的牌子在晨光中靜立,不遠處,藤蔓沿著竹架向上攀爬……“努力會開出花,瑤山的好日子,就像這藤蔓結出的瓜。”陳明說。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