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正文 |
不用豆子如何做豆腐?跟著非遺傳承人解鎖瑤族美食拉瓜嘟嗚 |
2025年08月29日 11:40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陳煜炫 通訊員 黃彩萍 廖雨晨 劉卓 編輯:盧彬彬 |
瑤族拉瓜嘟嗚制作過程。 金秀瑤族自治縣長垌鄉滴水村掩映在蒼翠欲滴的群山之間,薄霧裊裊,溪水淙淙,鳥鳴清越。 晨光初透,瑤族拉瓜嘟嗚(六道木糕)制作技藝項目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羅吉英便背著背簍,帶著她女兒和兒媳一起走進自家種植園內,指尖翻飛輕捻葉柄,墨綠色的葉片簌簌落入背簍——這些看似普通的短枝六道木葉子,正是瑤族拉瓜嘟嗚(六道木糕)的原材料。2023年10月,這道承載著瑤族智慧與自然饋贈的傳統技藝,正式列入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羅吉英在采摘制作瑤族拉瓜嘟嗚的短枝六道木葉子。 “我們瑤話管它叫‘拉瓜嘟嗚’,同時又可以叫它樹葉豆腐(神仙豆腐、仙草豆腐、翡翠豆腐),老人家說,這是神仙賜的樹……”羅吉英介紹,她口中的瑤族拉瓜嘟嗚,是瑤族世代相傳的一份清涼秘味。 據《竹溪植物志》記載,“六道木”的學名叫短枝六道木,是忍冬科六道木屬的灌木。短枝六道木在金秀各鄉鎮均有,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路邊、溝邊雜林中或灌木林中。六道木是因枝干有六條溝槽而得名。瑤族傳說中,饑荒年代神仙播撒六道木種子,授人以葉做豆腐之法,故稱其“神仙豆腐”。 羅吉英帶著女兒以及兒媳在制作瑤族拉瓜嘟嗚。 羅吉英的童年記憶里,餐桌上那盤泛著翡翠光澤的六道木糕,既是物資匱乏年代的珍貴補給,也是母親傳遞的文化基因。“那時交通不便,母親常帶我去山里認樹葉、學手藝。”她回憶道。如今,羅吉英在傳承中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制作工藝,并帶動家人共同參與。 制作拉瓜嘟嗚需經歷采葉、揉搓、過濾、點堿、凝固等多道工序。羅吉英強調:“采摘較老的葉子更利于凝固。”洗凈葉片后,經反復揉捻,綠汁漸稠成漿,再以紗布濾瀝,滑膩汁液如碧波流淌。此時加入一勺堿性草木灰水,靜置片刻,液體便凝成如玉似珀的豆腐,刀鋒劃過時清透波紋蕩漾。 制作瑤族拉瓜嘟嗚的短枝六道木葉子。 成品可切成方塊,佐以辣油蒜醋,成為消暑涼菜;還可以過濾后直接飲用,化作一杯清潤的“山間翡翠”。羅吉英一邊演示一邊介紹:“它不僅能清熱降火,還是瑤家餐桌上的健康美味。” 制作好的瑤族拉瓜嘟嗚。 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瑤族拉瓜嘟嗚迎來發展新機。許多游客品嘗后希望帶回家中,羅吉英順勢研發出干粉禮盒,使這一傳統美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瑤族拉瓜嘟嗚干粉禮盒。 “上月剛推出的干粉裝,反響很好。”她笑著說。如今,拉瓜嘟嗚不僅出現在瑤寨餐桌,還走進縣城餐館、旅游市集,成為代表瑤山風味的文化符號。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