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黨建 > 正文 |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l 這名廣東姑娘用三年光景在百色田林詮釋青春的意義 |
2025年08月17日 21:01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伍永志 通訊員 岳喜瑞 梁雪梅 文/圖 編輯:李勤虹 |
“別想著做大事,把眼前的事做好,就是最大的價值。”8月17日,談及在百色市田林縣從事志愿服務工作的經歷,林雪穎目光堅定地對記者說,“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依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田林。” 1999年出生于廣東梅州的林雪穎,2022年從河北邯鄲學院畢業。她在收拾行囊準備開啟新的人生旅程時,一本大學時讀過的《梁家河》觸動了她的心扉。扉頁上自己寫下的批注——“青春的意義,該在泥土里生根”,像一束光點亮了她的方向。懷揣著這份信念,她報名參加國家西部計劃,成為“到幫扶一線 向文秀學習”鄉村振興志愿服務行動的一員,被分配到田林縣樂里鎮風洞村開展幫扶工作。 初到風洞村時,蜿蜒的山路、陌生的方言讓林雪穎感到些許不適。“要幫鄉親們辦事,得先懂他們的難處。”到村的第一天起,她就跟著駐村干部“泡”在村里:天剛蒙蒙亮,山霧還沒散,她就踩著露水出門走訪;村民白天干活,她跟著鉆芒果林,看掛果情況、問收成銷路;傍晚夕陽西下,她又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傾聽村民說孩子上學的難題、年輕人外出務工的牽掛。 林雪穎(左一)與駐村干部走訪入戶。 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成了她的“工作寶典”。“李叔家芒果今年掛果少,需聯系農技員指導”“王姨家女兒上初中,放學路遠擔心安全”“村頭蓄水池有裂縫,下雨天漏水”……一行行字跡,工工整整地記錄著村民們的急難愁盼。有時汗水滴在紙上,暈開了墨跡…… “每天走下來,腿酸得像灌了鉛,回到住處累得‘骨頭要散架’。”但每當翻開筆記本,看著那些待解決的問題,想到村民們信任的眼神,她心里又會涌起一股責任感,“我多走一步,就能多幫鄉親們一點,心與心的距離也能近一點。” 結束風洞村的幫扶后,林雪穎承擔起“桂志愿”系統管理工作。在這個崗位上,她既是“管理者”,更是扎根一線的“踐行者”。 工作期間,林雪穎指導各級團組織、青年志愿服務隊參與防汛抗旱、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開展防溺水、法制宣傳、禁毒宣傳等工作,累計組織開展各類活動40余場次,參與49場志愿服務,服務時長達到177.6小時。 接手希望工程相關工作后,林雪穎成了連接捐贈方與受助學生的“橋梁”。在“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學計劃”中,她逐一對接捐贈方、篩選受助學生、跟進資助進度,每一步都不敢馬虎。“得確保每個孩子的情況都真實,也得讓捐贈人清楚錢用在了哪里。”她翻遍了全縣各小學的困難學生資料,一次次打電話核實信息,甚至專門跑到偏遠山村,上門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 “基層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有把每一件小事做細做實。”近三年時間,林雪穎共為345名家庭困難的一年級女學生爭取到“希望工程1+1”助學資金34.5萬元,為8名高中畢業生爭取到4萬元助學金。這些數字背后,是她腳踏實地、用心服務的真實寫照。 林雪穎在各項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忙碌的身影。 2022年,林雪穎獲評“田林縣優秀共青團員”,此后連續兩年獲得全國年度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考核“優秀”等次。面對榮譽,她淡然表示:“這三年的基層經歷,讓我真正學會了如何與群眾打交道,也讓我更加自信從容。這些成長,遠比榮譽更珍貴。” 如今,三年服務期滿,林雪穎即將踏上新征程。但田林的山、田林的水,還有鄉親們的笑臉,早已刻進她的青春記憶里。這三年,她用真誠與奉獻溫暖了這片土地,更錘煉出“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堅定信念。正如她所說:“青春的意義,就該在泥土里生根。這段經歷,是我人生最珍貴的財富。”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