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桂林 > 正文 |
廣西日報桂林頭條 | 治河興水繪就美麗荔浦新畫卷 |
2025年08月14日 17:3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黃海健 通訊員 周俊遠 編輯:李家健 |
廣西日報報道。 8月12日,荔江灣碧波蕩漾。游船犁開水面,兩岸奇峰疊翠,鷂鷹山的倒影在粼粼波光中隨波輕顫。“早就聽聞‘桂林山水第一灣’美名,身臨其境方知其壯麗。”來自山東的游客寧先生立于船頭,由衷贊嘆。誰能想到,這片入選“廣西美麗幸福河湖”的靈秀水域,昔日曾是讓沿岸村民飽受洪水侵擾的險灘。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發展之基。近年來,荔浦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河流治理作為推動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通過實施“硬工程+軟治理”雙輪驅動措施,將防洪保安、生態修復、文旅融合與產業興旺有機統一,使昔日“水患之困”轉化為“發展之利”,讓一條條幸福河湖不斷筑牢荔浦市生態屏障,成為惠民生、興產業、促振興的綠色動能。 游客在馬青線15公里騎行綠道騎行。 化水患為水利 筑牢安全屏障 “百年一遇的‘6·7’特大洪水,水漫過腰,沿岸的砂糖橘和農田全被淹。”荔浦市青山鎮青云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春蓮回憶起5年前那場災害,仍心有余悸。當時,荔浦河、馬嶺河等河流防洪設施匱乏、標準較低,洪水嚴重威脅著沿岸群眾生命財產和糧食安全。 為徹底扭轉這一被動局面,荔浦市在2021年立下“讓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成為造福人民的美麗幸福河湖”的目標任務,開啟了治河攻堅戰。 馬嶺河是荔浦河最大支流,貫穿花篢鎮、雙江鎮、馬嶺鎮。過去,因河道淤積、岸坡坍塌,導致行洪不暢。近年來,荔浦市累計投入3700萬元,精心打造14公里生態護岸。該工程采用“格賓石籠+植被固坡”的生態工藝,在有效加固河岸、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了河流的自然形態與生態功能。 “現在,面對較大汛情,我們都能從容應對。”馬嶺鎮水利站負責人何世港介紹,該鎮沿岸1500畝香瓜基地再未受洪水侵襲,年產值穩定在2000萬元以上,沿河村民過上了安穩富足的生活。 “我們建立了‘項目儲備庫+國債申報’機制,優先將防洪需求最迫切、群眾呼聲最高的河流治理項目納入國債支持范圍。”荔浦市水利局副局長盧偉東介紹,該市于2024年成功爭取增發國債資金8120萬元,集中用于6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河流總長46.02公里,有效保護農田6.08萬畝,惠及人口3.64萬人,實現了資金效益最大化與治理效果精準化。 如今,荔浦市中小河流防洪標準普遍由不足5年一遇提升至10年一遇,洪澇災害損失同比下降40%,為鄉村振興筑起一道堅固的生態安全防線。 以河湖為媒 激活文旅新動能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在荔江灣景區,游船穿行于鷂鷹山、白馬山之間,兩岸喀斯特峰林倒映水中,鸕鶿捕魚表演引得岸上游客陣陣喝彩。荔江灣景區河段是荔浦首條獲評“廣西美麗河湖”的河道,也是當地探索“治水+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 鸕鶿表演期間,意外飛來一群白鷺。 “我們將荔江灣河道治理定位為綜合效益工程,統籌防洪固堤、風景旅游、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振興多重目標。”該景區負責人李莉介紹。近年來,荔浦市在荔江灣河道治理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系統推進河道清淤疏浚、岸線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工程,注重保留河流的自然蜿蜒形態,配套建設觀景步道、游船碼頭等設施,形成了“一灣擁多景”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實現了“水清、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 游船行駛于水清山美的荔江灣。 如今,游客不僅能乘船暢游山水畫廊,探秘天宮巖“洞中九寨”的喀斯特奇觀,還能在生態農莊體驗果蔬采摘樂趣,感受高空玻璃橋的驚險刺激。多元化的文旅體驗項目極大地豐富了旅游業態,也帶動了沿岸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沖著‘桂林山水第一灣’而來,沒想到還能一站式體驗這么多精彩項目”。廣東肇慶游客李女士正帶著孩子在天宮巖洞內體驗堆雪人,開心地說。 不僅如此,荔浦市還依托荔江國家濕地公園、濱江公園,大力實施“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工程,并通過打造沿河綠道網絡,有效激活全域旅游。其中,馬青線15公里騎行綠道將綠水壩、水韻黎村、思貢村等景點有機串聯,形成一條特色旅游帶。在綠水壩,村民搭設涼棚售賣時令水果,游客戲水消暑;水韻黎村以“睡美人”山倒影景觀成為網紅打卡點;思貢村天然河灘則吸引親子家庭露營寫生。“這條綠道像一條絲線,將散落的景點串珠成鏈。”荔浦市騎行愛好者周先生感慨道,這條綠道已成為他和朋友們周末休閑騎行的首選。 得益于河流治理成效,荔浦市荔江灣景區、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先后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荔浦河荔江灣至紅橋河段、馬嶺河綠水壩至碑頭壩河段、荔浦河思貢村河段和蒲蘆瑤族鄉社區段等河段陸續入選“廣西美麗幸福河湖”。據統計,今年1—6月,荔浦市游客接待量達504.33萬人次,同比增長11.5%;旅游總收入達67.96億元,同比增長12.5%。 水潤鄉村 書寫振興新篇章 走進荔浦市東昌鎮思貢村,粉墻黛瓦的農舍掩映于翠竹綠樹間,天然彎曲的河灘與平整的休閑步道相得益彰,構成秀美的南方水鄉風光。“以前河水渾濁,別說白鷺,魚蝦都少見。現在水清了,鳥回來了,游客也跟著來了。”提到村里的變化,村民陸春任感慨萬分。 思貢村的蝶變,是荔浦“幸福河湖”建設成效的生動縮影。作為荔浦河的重要河段,在治理過程中,荔浦市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在保留天然河灘生態本色的同時,科學加固河岸、鋪設親水步道,實現了沿岸村莊與河流的和諧共生。 市民在荔江國家濕地公園岸邊愜意享受美景與古箏的快樂。 如今,荔浦市青山鎮三聯村,馬嶺鎮新黎村、廣安村等一批村莊依托水美環境,成為熱門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河一特色、一灣一風情”的生態格局,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荔浦市走上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康莊大道。“家里的農家樂旺季時每月收入能超10萬元,這都托了家門口好山好水的福!”青山鎮村民鐘女士滿臉幸福地說。 河流治理不僅帶來生態美景,還激活了鄉村產業。通過對蒲蘆河、栗木河等支流的有效治理,荔浦市荔浦芋種植面積持續擴大、產品品質逐年提升。目前,荔浦芋種植面積已超5萬畝,產業鏈產值突破20億元,帶動5萬多戶農戶穩定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河流治理實踐深刻喚醒了廣大群眾的生態文明意識。馬嶺鎮村民自發組織起護河隊,定期清理河道垃圾、勸導不文明行為;沿河學校常態化開展“保護母親河”主題實踐活動,愛水、惜水、護水的理念深入人心。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