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桂林 > 正文 |
臨桂區:巨峰葡萄成村民“致富金珠” |
2025年07月13日 19:34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黃海健 通訊員 莫培矩 實習生 呂夏葉 編輯:傅清龍 |
四塘鎮臘村村委大鑾尾村巨峰葡萄喜迎豐收。通訊員 莫培矩 攝制 7月12日凌晨兩點,桂北大地仍沉浸在濃墨般的夜色中,桂林市臨桂區四塘鎮臘村村委大鑾尾村的連片巨峰葡萄地里卻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村民們頭戴照明燈,在藤蔓間來回穿梭,嫻熟地采摘、搬運葡萄。路邊整齊堆放的塑料筐里,一串串紫黑飽滿的巨峰葡萄散發著清甜氣息。 房放林采摘葡萄。記者 黃海健 攝 “兩點采摘,六點前發車,帶露采摘的葡萄掛霜足、新鮮度高,口感最佳。”臘村村委委員房放林一邊麻利地將沉甸甸的葡萄裝入筐中,一邊道出這特殊作息的緣由。他身后的8畝葡萄地正處盛采期,批發價穩定在每斤6.5元,僅此一項他家年收入便近10萬元。這不僅是房放林的生計密碼,更是大鑾尾村二十余載“甜蜜蛻變”的生動寫照。 村民將采摘好的葡萄裝入框里。記者 黃海健 攝 “我們家今天摘了300斤,這半個多月已經賣了兩千多斤了!”剛忙完采摘的73歲脫貧戶房愛發精神矍鑠,望著載滿葡萄的貨車駛出村口,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訴記者,自2000年跟隨村干部首次試種2畝巨峰葡萄,如今規模已擴展到13畝,年收入穩定在8萬余元。依靠種植巨峰葡萄,他家于2020年建起了三層新樓,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漫步在大鑾尾村,連片的葡萄種植基地蔚為壯觀,藤蔓間垂掛的巨峰葡萄紫黑透亮,宛如一串串“黑珍珠”。據房放林介紹,該村的葡萄種植史始于2000年,最初僅有幾畝試種田,隨著村民發現葡萄產業收益穩定、市場行情好,種植戶逐年增多。如今,該村105戶農戶共種植800余畝,平均每戶年收入達8萬元,最高超過15萬元。一串串巨峰葡萄,真正成了村民的“致富金珠”。 清晨6時許,第五輛滿載2000余斤葡萄的貨車緩緩駛往桂林批發市場。據統計,當天上午共運出5車葡萄,總銷量超1萬斤。與此同時,村里還迎來不少體驗采摘的市民游客。一家愛心企業組織大學生體驗采摘并購買了2000斤葡萄,為這份“甜蜜事業”增添了更多活力。 游客體驗采摘葡萄。記者 黃海健 攝 小小葡萄何以成就大產業?“品質與口碑是硬道理。”房放林介紹,該村巨峰葡萄于年前12月底就開始點芽,掛果期科學淋施鉀肥保障品質與口感,加之上市時間巧妙“錯峰”,贏得廣大批發商和消費者的青睞。 作為臨桂區葡萄產業的核心產區,四塘鎮近年來積極引導農戶革新葡萄種植技術,推廣半棚式三層架集成化栽培,既提高了產量,又便于管理。同時,探索“產銷一體”和“三產融合”路徑,通過對接批發市場、發展采摘體驗等方式,讓葡萄從田間直達批發市場、連接游客和消費者,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四塘鎮葡萄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平均畝產3000斤,2024年實現年產值約9000萬元。 小朋友體驗采摘葡萄。記者 黃海健 攝 葡萄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技與政策的雙重加持。臨桂區依托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桂北綜合試驗站,大力推廣平衡施肥技術,顯著提升葡萄糖度的同時,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農殘。該區農業農村局還聯合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開展“點對點”幫扶,專家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田間,全程指導農戶水肥管理、枝條修剪、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保障農戶科學種植和管理葡萄。此外,該區還針對脫貧戶和監測戶新種葡萄推出精準獎補政策,對監測戶、2016—2020年脫貧戶、2014—2015年退出戶分別給予每畝800元、640元、480元的補助,為脫貧戶發展葡萄產業注入源頭活水。截至目前,臨桂區葡萄種植面積達5200畝,預計總產量9100噸。 村民整理采摘好的葡萄。通訊員 莫培矩 攝 從幾畝試種田到五千畝葡萄產業帶,從單一銷售到三產融合,臨桂區的巨峰葡萄不僅串起了農戶的“錢袋子”,更串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這一顆顆飽滿的巨峰葡萄,既是自然的饋贈,更是科技賦能、政策引導與村民實干共同孕育的成果,承載著該區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殷殷向往,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續寫著甜蜜的新篇章。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