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壯美廣西·新山海經㉞|山林暗夜尋紅瞳 |
2025年03月24日 22:12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莫迪 曹麗媛 編輯:楊靈燁 |
尋猴記。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楊靈燁 攝制 月上梢頭,山林隱入黑夜,尋猴正當時。 3月13日晚8時,寧明縣亭亮鎮立新村隴外屯,兩路人馬攜強光手電筒,離開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稱弄崗保護區)隴瑞保護站巡護組長農忠超的家,向山林進發。 記者隨同護林員舉燈進山夜尋倭蜂猴。 一路人馬往更防(地名)線,全程3公里。走過玉米地,沿著山腳行,強光在百米外的密林中次第移動。 “這是一條新線路,崇左至憑祥高鐵穿行,說不定能碰上它。”農忠超滿懷期待地說。 隴瑞保護站站長農世新舉著手電筒笑道:“這些小家伙是‘夜貓子’,咱們巡山相當于倒時差。看我們巡護員的標配頭燈,像不像盜墓筆記里的摸金校尉?” 一路上,農世新傳授秘笈:蜥蜴的眼睛泛冷,猴子的眼睛溫暖偏黃。遺憾的是,半個小時過去了,沒有任何發現。 夜間,倭蜂猴眼睛發紅光。 正當大家略感懊惱時,農世新的電話突然響起:另一路人馬找到了兩只! 一番急行軍。 “在那邊。”手電光柱交匯處,離地十米高的蘋婆樹冠層,兩團紅光反射過來。 “在哪呢?左邊分叉枝?”記者伸長脖頸在交錯的枝椏間搜索。 探詢聲中,農世新已攀上最近的枝干,借著他頭燈的光暈,看見兩只成人拳頭大小的萌物正蜷在枝椏間,圓溜溜的大眼睛占據半張臉,時而瞪著眼睛與巡護員對視,時而爬行搖來搖去。 倭蜂猴蜷縮在枝椏間,圓溜溜的眼睛占據半張臉。 “這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倭蜂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弄崗保護區科研科科長龍繼鳳輕聲解說,這種別名“小懶猴”的珍稀靈長類,在我國僅分布于廣西、云南邊境沿線地帶。它們遵循嚴格的“夜行律令”,白天蜷縮酣睡,晚上活動覓食,是目前研究最少的靈長類動物之一。 這場邂逅,恰似時空折疊的鏡像,讓人興奮不已。 這一切的緣起,還要追溯到2023年9月。其時,在SEE基金會的支持下,廣西山河海自然保護基金會及弄崗保護區啟動隴瑞保護站蜂猴監測保護試點。 10月上旬的一個夜晚,亭亮鎮立新村更防屯村民王志偉為防野豬糟蹋玉米,夜巡田埂,手電筒無意間照到林間,看到兩團強烈紅光。“當時非常害怕,以為有恐怖動物,但保護區持續開展的倭蜂猴科普教育讓我迅速冷靜下來。”王志偉笑著回憶道。他立即上報了這一發現,十幾分鐘后,農忠超聞訊趕來,事后確認那兩團紅光是倭蜂猴的眼睛。 既然有一只,山體這么大,會不會還有第二只?趁著一股興奮勁,農忠超繼續監測到凌晨1時,果然在附近又找到了兩只。 “1979年保護區建立之初就有懶猴記錄,村民也說見過,但一直沒有影像記錄,這是第一次被監測到。”農忠超很自豪。 星光為鑒,守護契約就此締結。“因為它與人類的作息習慣相反,如同平行的鐵軌。一旦偶遇并結緣同行,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龍繼鳳詩意滿懷。 弄崗保護區首次把靈長類監測責任直接下放到基層保護站,監測范圍也同步拓展到保護區轄區和周邊社區。曾與倭蜂猴有過“驚魂一刻”的王志偉,與30多名村民一道,成為了社區巡護員。 護林員舉燈夜尋倭蜂猴。 截至目前,隴瑞保護站監測隊伍開展了1000多人次夜間巡護與監測調查,累計60條監測巡護路線,發現了62個分布點,記錄到倭蜂猴超100個個體。這不僅刷新了中國倭蜂猴的分布與種群狀況記錄,更使全國倭蜂猴種群數量激增70%以上。據相關記錄顯示,2023年前,中國倭蜂猴野外種群數量僅約為100—150只。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們,保護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他們發現,分布在弄崗保護區的倭蜂猴,喜生活在闊葉混交林中,以樹膠為主要食源。 倭蜂猴圓溜溜的大眼睛,可愛極了。 新發現帶來了新驚喜。2024年7月,保護區監測到了兩只倭蜂猴攜幼崽采摘雞皮果的影像。“雙親育雛,在靈長類動物中很罕見。”農世新興奮地說,這一發現為倭蜂猴的繁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每發現一個新分布點,都像在暗夜中找到一顆發光的種子。”返程路上,龍繼鳳打開監測日志本,記下這樣一句。山風掠過樹林,樹冠間隱約傳來窸窣響動,仿佛倭蜂猴正用琥珀色的眼睛,見證人類守護自然的諾言。 報紙版面截圖。 點擊下方圖片鏈接進入專題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