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喬曉瑩 通訊員 徐 軍 陳智銳
■引 言
在廣東、廣西的山區一帶生長著一種毛竹,在它生命中的前5年潛心蓄力,伸展出幾公里的根系,第6年則拱土而出,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長。
“毛竹”的故事啟示我們,唯有向下深深扎根,才能向上努力生長。年輕干部的成長不正是如此嗎?年輕干部只有把實踐鍛煉特別是基層歷練的根扎得深一些、實一些,路才能走得穩一些、遠一些。
近年來,梧州市按照“年輕干部要多墩墩苗”的思路,不斷強化實踐導向,把基層一線作為年輕干部墩苗成長的“大熔爐”,大力實施“回爐鍛煉”工程,引導各類機關年輕干部回到基層一線經風雨、接地氣,扛擔子、強筋骨,取得了明顯成效。
A
分類搭建平臺 讓年輕人“扎下根”
“之前在一線工作歷練可多了,我感覺那時進步特別快!”12月16日,梧州市萬秀區城東鎮的梁巍對記者說。2010年,梧州市委組織部安排他從市委辦到萬秀區城東鎮擔任鎮長。此后的兩年里,他埋頭苦干,扎扎實實地做好鄉鎮各項工作。
多年來,城東鎮扶典村的村民依靠一條狹窄的泥濘村道通行。由于資金缺乏,村道一直無法重新修建。梁巍到任后,從群眾最關切的身邊事做起,實地步行踏勘3.2公里的村道情況,聯系市、區交通部門,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支持修建村道。通過他的不懈爭取,扶典村和河口村水泥路全部重新修建通車。通車后,這些道路在促進當地農家樂旅游業發展和解決農貿產品銷售難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了山區群眾的幸福路、致富路。
鄉鎮的有益鍛煉,讓梁巍接通了地氣,掌握了與群眾打交道的能力,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由于工作出色,得到群眾肯定,2012年,通過一線推薦,梁巍被提拔為市委辦副主任,后調任藤縣縣委組織部長。
像梁巍這樣,梧州市通過實施“回爐鍛煉”工程,統籌安排了30多名市直單位選調生和20多名其他年輕干部到鄉鎮領導班子任職。經過基層錘煉,他們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不少年輕干部已經成為基層工作多面手、班子骨干。
為了讓年輕干部在一線健康成長,梧州市根據實際情況搭建了一線掛職、一線任職、一線兼職等三個不同類別的一線鍛煉平臺,有計劃地分期分批選派機關年輕干部“回爐”基層扎根“墩苗”、經受鍛煉。
實踐識人,沙場點將。梧州市委組織部做得最多最順手的,就是這樣抓住中心工作、重點工程、重要改革、突發事件、信訪維穩、搶險救災等任務,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磨礪、考驗和識別年輕干部。
B
強化培養管理 實現一線“墩好苗”
“當時要不是有助推員的幫扶,我在一線掛職工作就不會這么快上手。”梧州市財政局新派到藤縣嶺景鎮嶺景村的第一書記凌一帆感慨地說。作為新任貧困村第一書記,他對駐村工作一度迷惘,不知如何開展。
自從有上一批“第一書記”葉健媛擔當他的助推員之后,凌一帆的駐村扶貧工作很快就打開了局面。葉健媛悉心幫助凌一帆了解駐村情況,傳授其開展群眾工作的“應知應會”,并和他一起跑項目、拉資金。
這是梧州市探索出一套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培養管理模式,讓“回爐”基層一線的年輕干部“待得住”“干得好”的一個典型做法。針對年輕干部基層工作經驗缺乏、急需幫助的實際情況,梧州市選派助推員進行“傳、幫、帶”,讓年輕干部盡快轉變角色、在一線工作“走得更穩”。
為了加強年輕干部教育培訓,梧州市在蒼海新區等重大建設項目一線舉辦教育論壇,對年輕干部進行“點菜式”培訓,如實施節假日培訓計劃,由市、縣兩級組織部門統籌,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的時間,組織師資深入項目建設一線為年輕干部進行培訓,已累計開展培訓3期18場次;實施臨時黨支部夜訓工程,每個星期安排一個夜晚,組織師資到基層一線臨時黨支部進行培訓,已累計安排夜訓班27場次。
同時,梧州市從組工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群眾代表中挑選人員,組成一線觀察員隊伍,運用近距離觀察、民意調查、查閱工作資料等方式,跟蹤觀察年輕干部日常工作表現,及時進行動態記錄,形成日常觀察檔案,作為考察年輕干部在一線工作成效的參考依據,已累計為近500名基層一線年輕干部建立了日常觀察檔案。
下一頁 |
第 [1] [2] 頁 |